坚持“四管”举措 实现村民自治自管
坚持“四管”举措 实现村民自治自管
---雅安市名山区茅河乡积极探索新村管理模式
农村新村聚居点建设,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大力改善人居环境的有力抓手,是建设幸福美丽新村的具体行动。名山区委区政府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坚持政府引导、群众主体、政策激励、社会参与的原则,目前,我区已建成新村聚居点37个,其中茅河临溪村、万古红草等17个新村已建为精品旅游村寨,全区新村聚居点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新村建成入住后,如何管理好新村,实现新村村民自治、自管,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迫在眉睫。茅河乡积极探索实践,总结出了新村“四管”模式,实现了新村管理常态化,起到示范引路作用。
茅河乡“4.20”地震灾后重建,共建成临溪新村和龙兴村两个新村聚居点。在探索如何管理好新村中,茅河乡实施了以自管委为载体的自管机制,在原自建委过渡转型基础上,于2015年6月由村民选举产生了新村自管委,分别设主任1名,副主任1名,委员4名,主要负责产业发展引导、环境卫生维护、公共设施管理、邻里纠纷调处、文化活动组织、文明公约执行监督、安全巡查等工作。同时,新村设立党支部,归口升格后的茅河社区党总支,形成了党总支、支部、自管委齐抓共管新村的局面。目前,自管委工作重点放在新村四自管上,并形成了常态。
一是坚持管习惯养成。新村住户来自6个村,各有各的生活习惯、性格秉性、欣赏水平、文化差异等。为此,自管委从小事抓起、从习惯养成抓起,将村民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加以管理和引导。环境卫生维护方面,建立起“村民缴费,财政补助”的环境治理经费长效机制,聘请1名专职保洁员负责新村公共区域环境卫生保洁,引导住户实行垃圾分类处理,共同参与。为保证新村整体美观,新村内禁止养殖畜禽,不设垃圾池和垃圾桶,保洁员每天定时上门收集转运;车辆停放治理方面,按1:1.5的比例给每户匹配一个以上的车位,严格按交通标识标线要求,划定停车位,设立车辆停放方向指示牌,车辆按规定要求停放,逐步实现新村车辆停放整齐划一;整酒宴席方面,规定新村住户凡有红白喜事需要办酒席的,一律在指定地点举办,不得在新村内其他公共区域开展;邻里和谐方面,通过自管委纠纷调解组、文明劝导组、文化建设组和“张定安调解室”的各司其职和相互协调,组织住户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协调处理住户之间矛盾纠纷,实现村民和睦相处。
二是坚持管风貌统一。新村房屋按川西民居风貌设计建成后,部分群众为了增加居住面积,有的想搭建雨棚,有的想增加房盖,有的想安装防护栏,并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意进行了建设改造。为了保持新村的整洁划一、规范有序,自管委主动介入,首先对违建违改的7户农户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劝诫工作,并结合“三保一打”活动,对两个新村不听劝诫执意改造的2户农户进行了强制拆除。与此同时,积极邀请设计部门和召开新村户主会议,广泛征求意见,本着实用、美观的原则制定建设改造方案,要求全体住户严格按照规范方案向自管委进行报批审定后方可进建设改造。通过此项工作的开展努力确保了新村风貌统一得到有效延续。
三是坚持管基础维护。主要是加强新村路网、沟渠、景观、水电气管网的管理和维护;新村绿化采取多元化搭配,既有体现水韵茶乡的茶树,也有五彩斑斓的花木,自管委定期组织人员进行管护,防止绿化变杂草;同时推广建设“微田园”,农户前庭后院可由住户在经自管委同意后适量种植部分种类蔬菜,将新村打造成瓜果飘香、花红树绿、蛙唱蝉鸣的“花香农居”。
四是坚持管产业发展。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鼓励村民发展第三产业,新村内共培育起业态15家,逐步形成了集餐饮、娱乐、休闲、住宿、购物为一体乡村旅游业态,形成了产村相融的良好格局。目前新村仍在不断提升业态建设水平,聚集人气,形成商气,实现旅游、康养产业的良性互动。通过自管委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一个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家园逐步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