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瓶颈 着眼长远
宝兴在灾后重建中实现环境治理新突破
环境基础设施和长效管理机制是制约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水平提升的瓶颈。宝兴县不仅在“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较短的时间巩固了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环境优美示范县城、四川省卫生县城等创建成果,还在震后4个月后,顺利创建了四川省第三届文明县城,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宝兴县委、县政府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这个基础工作的长期重视和持续投入。同时也得益于宝兴县按照“配套设施先行、配套管理跟进”的思路,突破瓶颈、着眼长远,积极探索灾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新模式,在灾后重建中实现环境治理新突破。
一、抓基础,重长远,配套设施先行 宝兴县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提升环境治理的突破口,在灾后重建规划中将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作为完整的体系来规划,全县共有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纳入灾后恢复重建,项目估算总投资7241万元。其中涉及垃圾处理项目3个,污水处理项目1个,数字化城市管理项目1个。分别是:投资2400万元的县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改扩建项目;投资2519万元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项目(投资1200万元的硗碛乡垃圾填埋场项目、投资300万元的西河片区垃圾中转站项目、投资1019万元的9个乡镇的垃圾清运设施项目);投资1222万元的餐厨垃圾处理厂项目;投资800万元的县城污水管网收集系统项目;投入300万元的数字城市管理系统项目(一期)。这些项目建成后,宝兴县将形成了覆盖城市和农村、以垃圾和污水处理为重点的具有强大承载能力的体系,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水平将实现跨越式的提升。
二、抓管理,重机制,配套服务跟进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只有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才能真正实现依法治理、持续治理和常态治理。宝兴县在灾后重建新形势下,通过认真分析、科学研判,积极探索出一条灾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新路子。一是管理服务并重,破解灾区工地管理难题。面对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进度和工地标化管理这一突出矛盾,宝兴县从管理着手,县治理办积极争取县重建委的大力支持,要求施工单位必须加强硬件设施的投入,每一个工地做好打围和进出施工场地道路的硬化,并配备高压冲洗枪,冲洗轮胎,切实解决道路污染和扬尘严重的问题。同时,县治理办积极协调部门和乡镇项目联系人主动到工地对接,主动服务,提供环卫设施协助企业按时清运生活垃圾,协助企业确定弃渣的堆放场地,切实解决了垃圾乱扔、乱倒等问题。二是提前植入治理要素,解决安置点环境治理问题。在重建规划审查的时候,就根据将建成各安置点的实际需要,由县城管局专门立项给各安置点配套垃圾池、清运车辆等环卫、清运设施,确保安置点建成之日就是环卫设备设施到位之时。同时,县治理办指导各乡镇在安置点建起相应的《卫生公约》、《村民公约》,通过加大宣传和教育,引导居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三是前瞻性谋划运行保障,解决建管衔接问题。针对改扩建、新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灾后重建项目运行的新特点和新要求,县治理办前瞻性地与县编办、人事、财政等相关部门衔接协调,落实项目日常运行的人员编制、经费保障等要素,实现项目建设与管理的顺利衔接,确保项目建成即用。